1.建立防止返贫机制,再助力一批受援贫困县脱贫摘帽。
2.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3.建设城市管理专家智库,在城市街区更新、美丽乡村建设中落实责任规划师、设计师制度,提高街乡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4.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5.深入把握“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走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6.推进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培育科技型农民、管理型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1.深入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聚焦深度贫困县、聚焦重点贫困村、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智力支援、支撑保障上升级加力,助推更多贫困县脱贫摘帽。
2.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4.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6.提升改造乡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
7.大力发展优秀乡村文化。
8.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9.新建更新社区健身园1000个、乡村健身广场100个。
1.培育壮大县域经济。落实激励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强化科技创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强配套协作,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力争全年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达到34个,推动更多县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2.推动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
3.深入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
4.确保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33万贫困人口脱贫。
5.扎实做好非贫困县脱贫攻坚,强化对摘帽县和脱贫户后续扶持。
6.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县城改造提升,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
7.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8.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9.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10.坚持梯次推进、动态升级,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1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12.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设平安乡村,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家风、良好乡风、淳朴民风。
13.新建、改扩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校舍50万平方米。
1.聚焦聚力推进乡村振兴。
2.高起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制定齐鲁样板标准体系,深化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
3.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
1.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加大深度贫困县村、特殊贫困群体、重点贫困县区脱贫攻坚力度。
3.统筹贫困县村和一般县村、地区帮扶和家庭帮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
4.严格落实市县主体责任、部门协调责任、乡村包干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确保14个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
5.全面推进县域综合医改。
6.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成300万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完成剩余45个县(市、区)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任务。
7.实施“百县通村入组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开展“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8.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9.以“五个振兴”为路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10.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11.完成乡村医生全员培训。
1.加快科技创新型县(市)建设。
2.发展“一县一特”“一片一特”。
3.推进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
4.如期实现19个贫困县、718个贫困村、6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5.所有县(市)实现二甲公立医院全覆盖。
6.在12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中职攻坚。
7.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和乡村卫生服务能力。
8.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建设。
9.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10、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11.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大力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2.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和“同心美丽乡村”示范创建。
13.有序推进农村改革。
14.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15.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美丽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温馨家园。
16.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17.创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18.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1.加快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安排100亿元政府债券,由县级统筹用于基础设施补短板。在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中安排10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继续扶持20条重大产业链、11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支持20个左右经济强县加快成长。培育一批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魅力旅游名县。
2.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90万人脱贫、800个村出列、17个县摘帽。
3.扎实推进非贫困县脱贫攻坚。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
4.推进县城改造提升。
5.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6.实施县域综合医改,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
7.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8.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加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
9.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主体力量。
10.深入实施“三乡”工程,支持和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乡村发展。
11.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
12.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1.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9个贫困县摘帽、64个贫困村出列、40万贫困人口脱贫。
2.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量部分全部用于贫困革命老区县、深度贫困县。
3.支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县(市)、乡镇。
4.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村镇、领军企业和新业态品牌。
5.推进县域快递企业集聚和业务整合,提升行政村快递通达率、投送频次和网点快递收发兼容度,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5000个以上,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00亿元。
6.打造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县乡政务服务向行政村延伸。
7.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启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县域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全覆盖,支持引导县域在大中城市设立异地创新中心,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向县域倾斜。创建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示范)县,新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5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训基地15个。
8.完善县域医共体模式。
9.加快推广“智医助理”,今年项目应用再增加50个县(市、区)。
10.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
11.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
12.持续推进信访“三无”县乡村“联建、联创、联评”活动。
13.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14.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5.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16.建设800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17.繁荣乡村文化,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提升现代乡村治理能力,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18.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特别是偏僻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1.加快43个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2.推进6个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
3.启动建设30个左右美丽宜居试点县。
4.加快建设县级儿童活动中心。
5.加快县医院综合能力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室建设。
6.开展县域综合医改试点,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和覆盖所有县(市、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7.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
8.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确保40万贫困人口脱贫、6个国定贫困县和1个省定贫困县达到脱贫摘帽条件、剩余38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9.推动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扶贫病床设置和大病集中救治全覆盖。
10.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品质提升,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1.着力打造稻米、果业、蔬菜、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6个超千亿产业,茶叶、中药材、油茶3个超百亿产业。
12.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13.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中小学智慧(数字)校园建设。
14.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扶贫政策与社保制度衔接。
15.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尽展才华。
1.扎实推进省级示范县、示范村建设。
2.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压实县级主体责任,发动农民积极参与,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3.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4.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县、特殊贫困群体和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逐县研判、逐项对标、逐个突破,确保最后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00个左右贫困村退出、22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
5.落实好已摘帽贫困县、已退出贫困村和脱贫人口的后续扶持政策。
6.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
7.深化县域综合医改。
8.将国定贫困县农村妇女免费“两癌”检查服务扩大到全部贫困县。
9.加快县域小水网建设。
10.继续推进6个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11.聚焦全面小康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抓好“五个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2.有效推动生产要素“上山下乡”,鼓励人才、政策、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促进更多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13.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
14.深入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公共财政向农业倾斜、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民覆盖。以“飞地经济”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牵动,支持市县和区域之间联合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培育一批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魅力旅游名县。
2.高质量完成13.02万贫困人口脱贫、128个贫困村销号、5个省级贫困县摘帽任务。
3.建立健全县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
4.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
5.启动“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
6.对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
7.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8.扎实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9.推进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滨海旅游、冰雪旅游提质升级。
10.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
11.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12.对艰苦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实行差别化补贴。
13.示范性建设美丽运动乡村10个。
1.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制定扩大榆树市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意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小镇,推动安图伊利矿泉水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2.全年减贫6万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
3.推进黑土地保护试点县建设。
4.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5.持之以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产业融合发展新画卷。
6.开展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启动建设5个乡村振兴整县试验区。
7.搞好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百兆乡村”示范及配套支撑工程。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剩余5个国贫县全部摘帽、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3.实施10个县、59个乡镇、189个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
4.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县(区)。
5.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6.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7.打好原生态、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五场保卫战”。
1.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促进农村进步、农业升级、农民发展,努力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
2.大力实施“美丽家园”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风貌保护和引导。
4.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1.完成60万左右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现有9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达标,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全部达到“摘帽”标准。
2.深化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
3.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4.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项工程。
6.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
1.培育A级景区村2000个、示范乡镇10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
2.加快实现危险废物不出市、生活垃圾不出县。
3.启动15个县(市、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和200个垃圾分类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建设。
4.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覆盖。
5.全面推广“拯救老屋”松阳模式,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
6.县县建成县域医共体。
7.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8.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
9.振兴乡村产业。
10.建设美丽乡村。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11.新增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个。
12.加强乡村治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善治示范工程。
13.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1.实施县域改造提升工程。
2.扩大县域医共体试点范围。
3.今年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
4.加快乡村文明实践中心和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
5.着力乡村振兴,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
6.开展“千村引领、万村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7.鼓励工商资本、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促进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1.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城和乡镇建设水平,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2.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3.滚动打造10—20个示范县、100—200个示范镇、1000个以上示范村,年底前基本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
4.实施基层文明创建工程,建设一批名镇名村和文明示范县镇村,推动地方戏曲进农村,打造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5.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省级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额免除原中央苏区、海陆丰革命老区困难县、少数民族县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责任。
6.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7.全面启动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建设。
8.加快韶关、肇庆、河源、梅州、潮州等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
9.加大乡村建设用地指标供给。
10.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创新农村项目审批管理机制,提高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效率。
11.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
12.提升岭南特色乡村风貌。
13.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
14.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1.确保五指山、临高、白沙等3个国定贫困县摘帽和剩余的3个贫困村出列。
2.在五指山等5个市县试点实行基层卫生人才编制“县属乡用、乡属村用”和优秀教育人才公开竞聘。
3.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
4.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5.围绕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精品小镇的要求,基本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
6.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7.全面启动农村“气代柴薪”工程,让更多乡村群众用上清洁能源。
1.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和考核办法,强化分类指导和奖励激励。加大财政和建设用地计划对县域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县域经济强县和生态示范标杆县。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设区,积极稳妥开展乡镇合并。深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赋予县级更多自主权。
2.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再实现50万贫困人口脱贫、1482个贫困村退出、31个贫困县摘帽,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
3.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建立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县清单,实行省直部门、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与重点县“一对一”结对攻坚。
4.开展成都文化旅游名城和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发展乡村、红色、康养、生态等旅游。
5.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6.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创建农业强县为载体,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7.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8.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
9.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注重保护古村落古建筑、保留村落形态、保持乡土风情,让乡村留住根、守住魂。
10.推行“岗编适度分离”,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
11.建立农业担保体系、乡村振兴风险金制度和专项基金,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1.确保减贫14万人以上,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20个国贫旗县全部摘帽。
2.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
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以高质量整改带动高质量脱贫,确保“4个县摘帽、10万人脱贫”。
2.编制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建设精致县城、大美乡村。
3.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确保稳定脱贫、逐步致富。
4.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5.做优做精乡村旅游。
6.鼓励和规范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7.建设平安乡村,促进乡村善治,让广袤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1.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为:加快在投资、产业、消费、县域经济、市场主体等方面培育新增长点,抓紧在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补短板、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和民生建设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2.确保实现105万贫困人口脱贫、1150个贫困村出列和21个贫困县摘帽。
3.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政府债券和其他扶贫资金,对深度贫困县给予专门支持。特别是对都安、大化、隆林、那坡4个极度贫困县和100个极度贫困村,在财政资金、用地指标、政府债券、就业等方面给予倾斜。
4.统筹抓好有脱贫任务的非贫困县、非贫困村均衡发展。加强对已脱贫摘帽县“回头看”,巩固脱贫成效。
5.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6.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
7.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快建制村公路拓宽改造,建好县乡、村际联网公路,建设乡乡通二级、三级公路5180公里。
8.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和天然气进乡入村。
9.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强化抓产业抓项目,做优做强特色经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
10.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县城改造提升。
11.启动中小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
12.推进县乡、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13.引导供销、邮政、物流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扩大农村消费。
14.发展自驾游、乡村游、康养游等。
15.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6.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启动5万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17.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乡村电气化提升等工程。
18.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4G网络覆盖步伐。
19.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
20.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21.开展“美丽广西•幸福乡村”活动,让农村环境更秀美、农民生活更甜美、八桂乡村更和美!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更多全国百强县。
2.2019年贵州省脱贫攻坚目标之一为:18个县通过脱贫摘帽考核验收,17个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3.对16个深度贫困县,今明两年省级财政每年再各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全省深度贫困县扶贫再贷款限额不少于60亿元。充实深度贫困县帮扶力量。
4.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确保脱贫资金精准使用。
5.对已脱贫摘帽县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责任不松,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6.启动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7.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8.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
9.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计划。
10.抢抓西部大开发20周年机遇,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11.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领域支出。
1.确保130万贫困人口净脱贫、2457个贫困村出列、31个贫困县摘帽、7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2.遴选20个县开展“一县一业”试点,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
3.全力推进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使通高速公路的县超过90个、通车里程接近6000公里。
4.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建设一批乡村新型商业中心和服务站点。
5.每个县培育几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6.建设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打造最美丽省份重要载体、全域旅游重要目的地,形成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
7.用3年时间对全省县城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每年评选表彰一批“美丽县城”。
8.全省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9.推动10所县级公立医院晋升三级医院,推进40所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
10.抓好新一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
11.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12.推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数字乡村等建设。
13.实施“千兆光纤进小区、百兆光纤进乡村”工程。
14.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新时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战略性举措。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镇和乡村共生共荣、各尽其美,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的美好生活。
15.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16.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高效流动,形成城乡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17.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生活。
18.鼓励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
19.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启动建设一批“森林乡村”。
20.开展美丽乡村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每年组织评选3000个美丽乡村。
21.建好“四好农村路”,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让美丽乡村近在咫尺。
1.确保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2.确保每个县(区)都有一个演艺排练场。
3.出台县艺术团管理办法。
4.注重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5.开展乡村民间文艺演出队扶持试点。
6.建好一批旅游脱贫样板村和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景点。
7.支持邮政企业加快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8.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实施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培育建设50个县域示范工业集中区。
2.实现56.5万人脱贫,29个贫困县摘帽。
3.积极推广“智慧县域+普惠金融”,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
4.大力开展健康城市、健康县城和8类“健康细胞”建设。
5.加强县域图书馆、文化馆和社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6.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7.积极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8.建设20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
9.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10.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1.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2.甘肃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实现8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1.3%,29个片区县、1个插花县摘帽。
3.对“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高于市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4.“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计划生育扶助保障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
5.力争每个贫困县依托主导产业引进1户大中型龙头企业。
6.按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在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建设、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电梯改造、支持1万名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助残康复救助、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设置、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等方面为民办好10件实事。
7.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8.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9.加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乡村教师队伍配优提质、建档立卡受教育人口精准帮扶工作。
10.新开发1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
11.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12.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
13.完善乡村治理推动组织振兴。
14.新建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联结大景区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景观廊道。
1.确保剩余的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5万人以上县普通高中全覆盖。
4.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
5.推出以民俗游、冰雪游、乡村游、特色文化游、体育健身游等为主题、综合性强的冬春季旅游产品。
6.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百乡千村”示范工程,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态势。
7.新建10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
1.不折不扣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原州、海原、同心、红寺堡4个县(区)脱贫摘帽、109个贫困村出列、10万人脱贫,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
2.主攻“五县一片”和170个深度贫困村,集中力量,尽锐出战,坚决攻下硬任务。
3.对已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
4.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5.开展县域综合医改试点。
6.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发挥空间规划引领管控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
7.培育乡村旅游、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
8.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他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9.创新村镇建设形态模式,建设美丽小城镇20个、美丽村庄100个、特色小镇12个,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特色风貌。
10.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1.聚焦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咬定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持维护稳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落实“六个精准”,扎实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确保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976个贫困村退出、60.61万贫困人口脱贫。
2.落实22个深度贫困县3年10万人就业扶贫规划。
3.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4.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推进就业服务网络向县以下延伸,实现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城乡共享。
5.确保80%以上援疆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投入到县以下基层。
6.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7.加快乡村产业振兴。
8.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人才和组织振兴。
9.努力构建符合新疆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0.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建设美丽乡村。